本文目录一览:
人民币的购买力是不是一直在降低?历史有没有相反的情况?
我想任何货币购买力都会持续下降,这当然是人为操作,但有其原因。我们知道工资水平是和经济状况有关。当经济好的时候,工资会高些,经济不好时会降低,降低工资除了直接降低,延长工时,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办法,人为制造通过膨胀。适量多发货币有很多好处:***增收。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和英镑等强势货币则基本保持不变。这种情况使得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有所下降。在国内,通货膨胀现象日益严重。即便如此,国内的利率水平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有时甚至为负值。这意味着即使人们手头有更多的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并不会显著提升。
那么如果一直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人民币的“贬值”情况是否会一直存在呢?10年后,我们现在的一万元在那个时候能有多少购买力呢?如果按照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物价增长速度来算,很有可能在10年后一万元的购买力和现在的6000、7000元的购买力差不多。
最近几年人民币的超额投放决定了人民币购买力的不断下降。可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缓解国内金融危机的目的,以“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借口向人民币施压。于是造成了人民币正处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对内大幅贬值,对外却大幅升值这种违反规律的奇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