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邑考叫啥名字?殷纣王为什么要杀他,还要周文王吃儿子的肉?
  2.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起兵的诸葛诞为何被称作“狗”?

伯邑考叫啥名字?殷纣王为什么要杀他,还要周文王吃儿子的肉?

伯邑考,西伯侯姬昌与元妃太姒之子。古代社会对男子家族排行是:伯、仲、叔、季,所以在家谱记录是就要按此排行填写。

因其是姬昌的长子,日常称呼时应该叫:考,稍微正式场合应该叫姬考,在家族族谱上应该写姬伯考。至于为什么叫伯邑考,邑应该是其世子身份、或是担任邑这个官职,因此,故称伯邑考。

小说封神演义》中,伯邑考是伐纣之路上的第一位牺牲者。

姜子牙宠物兔,姜子牙宠物兔子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生性敦厚仁爱,为了解救在朝歌羑里受困的父亲,只身前往朝歌,带了宝物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奇宝进献纣王。

妲己见伯邑考长相丰神俊朗、琴艺绝伦,想要勾引伯邑考,欲成好事,但却遭到伯邑考正言羞辱。气愤之下,妲己向纣王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又在伯邑考进宝时,白猿看出妲己乃是千年狐狸精所化,顿时激起***,竟然上前攻击妲己,被纣王给一掌给打死了。纣王立即下令要斩杀了伯邑考,在诸位大臣的力保下,伯邑考再献醒酒毡、七香车,妲己暗自使用法术,破坏二宝,纣王大怒,欲查明事情始末。

妲己随即告发伯邑考,说伯邑考觊觎她的美色而将她强行拉进房中,纣王一听勃然大怒,即刻杀了伯邑考。

姜子牙宠物兔,姜子牙宠物兔子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妲己进言,听说姬昌在西歧被百姓称为圣人,还擅演先天神数,能卜吉凶生死,如果将伯邑考剁成肉泥,再做成馅饼,让姬昌食用,测试其是不是真的能算得出来,如果他算不出来,食用了馅饼,便是食用了自己的儿子之肉,坏其圣人名声。

妲己安排人将馅饼送给姬昌,接到馅饼后,姬昌装作浑然不知地吃下,让纣王以为姬昌卜卦只是浪得虚名而已。因此,纣王就放了他。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起兵的诸葛诞为何被称作“狗”?

这话原文是这样的,出自《世说新语》:

姜子牙宠物兔,姜子牙宠物兔子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就是说,诸葛家三兄弟,分别在三个国家。当时舆论认为:蜀国得到了“龙”,吴国得到了“虎”,魏国得到了“狗”。

关于这段话的解释,有三种说法。

一是胡应麟说的:龙、虎的评论都很恰当,到了诸葛诞这,就开始诋毁。这是晋朝人谄媚本朝的说法。

因为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氏。)

二是近人余嘉锡说的:司马氏一党肯定不会把诸葛亮当成龙,那么这里的狗也不是真的狗,而是“功狗”。

这典故出自刘邦的话。刘邦当年封赏群臣的时候说:“萧何好比打猎时的猎人,你们诸位好比猎狗,虽然扑咬猎物有功,但是全靠猎人的指挥。”

三也是余嘉锡说的,他说完“此所谓狗,乃功狗之狗”后,在后面又补充说,姜太公写的《六韬》兵法,篇名分别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狗只比龙虎低一等,这只是表示三个人的排名先后,并没有贬义。

(以上出自余嘉锡著《世说新语笺疏》)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这种说法起始于纳兰性德的“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最后一句是讲谁才能真正明白诸葛诞奉事曹魏的拳拳之心呐。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里的狗是指“功狗”--有功勋的战将!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人称“北洋之狗”,可不是现在的骂人话,当时来说是一种赞赏,绝没有贬义。

三国时期诸葛家的几位良才名垂青史,三足鼎立之势皆有诸葛家良才的身影,蜀国那自然是卧龙先生诸葛亮,吴虎是诸葛瑾,最后一句中的公休就是诸葛诞了,诸葛诞字公休,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

当时,几兄弟分侍魏蜀吴的例子很多。各国之间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猜忌。比如魏吴“东兴之战”侄子诸葛恪就把叔叔诸葛诞击败了,为此诸葛诞还倒了霉。

虽然是曹爽把诸葛诞官复原职的,但是诸葛诞可不是曹爽的党羽,相反诸葛诞还和两大辅政之一的司马懿是亲家,只不过因为诸葛诞的政治立场相对比较模糊没有那么立场鲜明所以才因此得福。但后来他就说出了诸如: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之类的话,这就比较遭记恨的,这点有时也想不通,为啥非要那么直截了当的和司马昭的当红马仔贾充说呢,表忠心却站错了队?可能吧,无法求证。

“朝廷”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赴职,其实内内外外的所有人都明白,诸葛诞完了,司马昭的用意是比较明显,排除异己对他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无异于逼反诸葛诞,钟会早就料到诸葛诞绝不会赴职,所以还特地知会了司马昭做好准备(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司马昭自己能知道,他没那头脑)。

后来就出现了皇帝带着太后亲征的稀罕段子,主要是司马昭的几个弟弟在后方也不堪重用,太后会不会趁机搞事情,结果就一起上了。剪短截说吧,最后诸葛诞投诚吴国,而吴国的援兵都被司马昭打退,加上文钦被杀,他的儿子叛变,文鸳可是吓死司马师那位,绝对的悍将。

文鸯、文虎一投降司马昭,一切都简单了,喊口号就行了,你看这哥俩投降了,多好都没事,你们干嘛不投降呢,你们粮食够吃么?一下子军心涣散,吴国援兵到不了,自己也出不去,10万人一年的粮食可是18万人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