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斯的仓鼠论?
  2. 仓鼠和厕鼠为什么会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
  3. 李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是那么自私吗?
  4. 李斯是如何从一介布衣成为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男二号”?

李斯仓鼠论?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吏。

有次,李斯上厕所,看到厕所里老鼠吃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来时就吓的四处乱跑;但当到粮仓时,却发现里面的仓鼠,吃粟米,住大屋子,见到人也并不害怕。于是,李斯***感慨“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大体意思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如同老鼠,是由自己所处环境决定的”。

仓鼠和厕鼠为什么影响了李斯的一生命运?

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候在衙门里当差,一天,李斯看见厕所里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人或狗走来,都吓得逃跑。后来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一个个在粮堆里吃的饱饱的,也不害怕人和狗来打扰。由感而发:这人啊,过的好不好由环境所决定,于是辞了差事,去和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本事了。学业有成,又对老师说: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地位低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就辞别老师去了秦国

因此,厕鼠和仓鼠给了李斯人生最早的人生启迪,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李斯仓鼠哲学,李斯仓鼠哲学类似的故事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事发生在李斯还没有成为秦始皇的丞相时。也就是秦始皇还没有灭六国实行统一前。

当时李斯还是楚国一个管文书的“公务员”,李斯这个人有远大理想,他厌倦了“公务员”朝九晚五”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想干出一番事业。但他又没有勇气抛开“铁饭碗”。

▲两种老鼠

李斯仓鼠哲学,李斯仓鼠哲学类似的故事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来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厕所的老鼠,本来厕所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即便如此,老鼠也鬼鬼祟祟的,看到人或者狗来到,吓得很快溜走了。

当他看到粮仓的老鼠时,情况却大不一样,这些老鼠在粮仓里大大方方的吃着粮食,吃饱了还往上面拉屎撒尿,高兴了追逐嬉戏交配,全然不把人类放在眼中,粮仓的老鼠吃得一个个脑满肠肥,而厕鼠却一个个灰头土脑皮包骨头

这两边对比的情形让李斯悟出了一个道理。厕鼠和仓鼠命运不同则是环境所决定的。

李斯仓鼠哲学,李斯仓鼠哲学类似的故事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厕鼠处于环境很复杂,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即便没做什么坏事也会被无限放大,成了***喊打的老鼠。而仓鼠所处的环境比较隐蔽,吃多少没人发现,守着粮仓,吃点粮食岂不是大海里一瓢水吗?

▲李斯

李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是那么自私吗?

别人的自私是害了自己,而李斯的自私,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秦国。可以说,秦国成也李斯,亡也李斯,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介绍一下李斯这位秦国丞相。

李斯师从荀子,在他学成出山为官时,关于他流传有“厕鼠仓鼠”这样一个典故:当他看到茅厕里正在进食的老鼠时,这些老鼠慌不择路地逃窜;而当他看到仓库里吃粮食的老鼠时,它们并没有因为人的到来而惊慌失措,依然镇定自若地吃着粮食。李斯看到此情此景,有感而发“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才能都是半斤八两,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所在的地位和环境,从这个典故中就可以看出李斯对权力的向往有多深厚。

那么为什么说秦国的灭亡是李斯的自私造成的呢?我们知道,秦始皇在位时,李斯已经是秦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了,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想要***传圣旨立胡亥为新皇,而他唯一需要顾忌的就是李斯。不过赵高深知李斯对权力的欲望,他把住了李斯的“七寸”,对他威逼利诱:如果是大皇子扶苏登基,那么必定会让蒙恬来担任丞相;而如果是胡亥继位,胡亥会知恩图报让你丞相之位无人能够动摇。

此时的李斯犹如粮仓里的老鼠,只顾自私地看着眼前的权势,哪里想到残暴的胡亥继位后黎民众生所要遭受的疾苦。因此他与赵高合谋,帮助胡亥上位,这也导致了秦朝最终的覆灭。李斯的自私,让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并没有真正获得胡亥的感恩戴德,触怒了胡亥的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这一己私欲之下。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李斯是楚地上蔡人。年少时,曾经任郡小吏。他看到吏员宿舍的厕所里的老鼠吃的都是不干净的东西,又因为经常被人和狗所惊吓,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仓房里的老鼠,却平素不受惊

扰,坐拥满仓谷物,没有饥饿之忧。于是感叹道:人的地位,就好比老鼠一样啊,最重要的,是选择好所处的位置。

李斯曾经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来辗转来到秦国,开始从政。韩国水工郑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动员秦国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并主持设计和施工。这就是后来的“郑国渠”。事情发觉后秦国宗室大臣劝说秦王,认为诸侯国人来秦国做事的,都是有心效忠其主而力求败坏秦国的,请一切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他著文力陈开放政治对于奏国的益处,希望秦王坚持任用别国来客。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于是废止逐客之令,破格任用李斯。李斯后被任为廷尉。统一之后,又升任丞相。李斯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说服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明法度,定律令,李斯也出力甚多。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李斯既然是人,自然也是自私的,你我也一样,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只是我们没有达到他站的高度,生活大小事没有额外人关注,才没有人在这提问你、我是否自私。

人类幼崽,几个月大的小婴儿,手里东西拿着紧紧的不让别人碰,再大点能听懂话了,要他手里的零食玩具也是不给的。懵懂无知的他们明显不知道什么是大度什么是自私,一切行为都是遵循本心出发,从他们身上最能看出人性

从婴儿到成人,大脑不断发育,接触的事物多了,有了自己是非善恶观,再加上约定俗成的道德枷锁,会违背本心做一些“对”的事。相反,如果遵循本心,做的事不符合大众预期,在世俗眼里就是错的,随之演化出一些贬义词,自私就是其中一个。

所以说李斯是自私的人,你我也是,至于这“自私”怎么理解就是见仁见智了。

再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汉字博大精深,同一个字词不同语境又是不同解释。单单用文字很难准确评价一个人,文字只有两种表达,要么褒要么贬,非黑即白,但人是一个多面体的生物,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概括一生。纵观古史,无论千古一帝还是伟大***,后人对其官方评价也是有贬有褒,亦如秦先生、毛先生。

现在考评制度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量化,评价人物亦是如此。把一个复杂的人分解开来,一一评述一生所行之事,主观评判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后加权评比,自然能得一个客观结果。题主有兴趣可做一个表格打分评比,表格越细,结果越可靠。

简单举个例,统一车轨,这是好是坏?

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时代背景下,为了交通便利,所驾马车在全国畅通无阻,统一车轨,修建同样尺寸道路是必然。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经济才能搞起来。这么一看统一车轨是好事。

坏:六国统一之前各有政治体系,国土疆域之上各有道路,风俗文化的差异各国道路尺寸必定不同,相应马车大小也有差异。六国相安无事之前,没有人会想对两者重塑。战乱爆发,秦一统天下,制定统一车轨,接着修建全国道路网,各国原有道路、马车被损毁或被重塑。文字描述轻巧没有重量,但整个工程实施起来绝非一朝一夕,这之间有多少人为此丧命,又有多少经济损失,这是无法估计也难以想象的。这些经济损失和生命,没有统一车轨就不会消逝。这么一看,车同轨又是坏事。

车同轨,李斯一生之中很小的一个举措,这么一个小事你能断定是好是坏吗?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看出李斯是不甘寂寞的,也想干出一番事业的。

为了有出息,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儿施展所学,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到了秦国以后,得到秦相吕不韦的提携,当上侍从郎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劝说其到了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的时机,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吏。

又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如果有不愿意被收买的,便趁机暗杀他们。收到了效果,被封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那么秦国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大。”

人才不被重用,结果就是加强了其他国的力量,不利于统一大业。秦王嬴政***纳其建议,不久官封廷尉。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好。后来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被毒药杀死。

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施展自己的才能,在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年青时在郡里当小吏。是秦国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

在战国时期***争名逐利,李斯也不甘寂寞,他辞去小吏,拜儒学***荀卿为师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

修完学业,经过对各国的情况分析,决定去秦国。他审时度势先充当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任他为郎官,使他有机会接触秦王,他对秦王说:平庸人失去机会成大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且果断决策。秦王听从他的建议,任命他为长史去各国游说收买各国著名人物,在李斯谋划下,秦国版图不断扩大,秦王拜他为客卿。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李斯官至丞相,他提出了郡县制,这一制度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李斯还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斯受到秦始皇的重用,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但李斯在胡亥的废立问题上同意了赵高的做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厚禄和利益,屈服于赵高,最终落得个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

李斯是如何从一介布衣成为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男二号”?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出身低微。前期为一名小吏,后因不满于现状而拜荀子为师求学。三年后离开老师前往秦国,成为吕不韦的门客。之后被吕不韦举荐成为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官吏,有了接近的机会就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再之后李斯从慢慢给秦始皇提建议到后来被他信任并任用,被任用期间为秦国做出了很多贡献,至统一后不久被任为丞相。

官仓鼠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李斯开始为了自己的前途奋斗,奔向自己所向往的“官仓鼠”。

也许正是这种不屈于平庸的官仓鼠精神促就了他一路上披荆斩棘,从一介布衣慢慢升至一国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不幸的是,李斯最终为保全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与赵高合作,待赵***除异己之时,他发现自己孤单一人,也是被列在清单之人。最终,李斯被赵高诬陷,判处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