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义黑三郎宋江名符其实吗?
  2. 孝义名字的由来?

孝义黑三郎宋江名符其实吗?

我个人认为,老宋这个称号严重名不副实。

先说“孝”。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了,孟子这句话尚有争议,咱姑且就按照最通常的观点,认为是

没有后代吧),宋江不娶妻生子,按这个标准来说是“大不孝”。

孝义宠物狗,孝义宠物店联系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江和江湖上的“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甚至不惜为了所谓的“义气”枉顾王法和自己的前程,还沦为***犯,让老父亲为自己担惊受怕,这些行为也难说算“孝”。

送老爸有一份和宋江断绝父子关系的文书,不管是真是***,这个可以是宋江“不孝”的最直接证明。“二十四孝”里的任何一个孝子,恐怕都不会有这么个玩意儿。

再说“义”。宋江为了让秦明当土匪,下令***青州百姓,对与他无冤无仇的青州百姓算“义”吗?宋江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派李逵残忍地杀死了朱仝照料的小衙内,不到让一个无辜的家庭家破人亡,也彻底断送了朱仝的归路,算“义”吗?宋江的“脑残粉”李逵杀死了扈三娘的全家,宋江再将扈三娘嫁给了梁山上最猥琐的色鬼王矮虎,对扈三娘算“义”吗?类似的缺德带冒烟的事儿,宋头领还干了不少!

孝义宠物狗,孝义宠物店联系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宋江没见有大哥二哥,他排行老三怕也可疑。

所以,“孝义黑三郎”这个称号,老宋只剩个“黑”了,而这个“黑”字,恰恰是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的最主要特点,当然,也是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的主要特点!

“孝义黑三郎”是宋江的又一个绰号,但是,这个绰号说的不是宋江,而是大宋、大明王朝的几个皇帝。因而,这个绰号安在文本故事中的宋江身上,名不副实。但是,若是揭开宋江在《水浒传》中的真实身份,那就是太名副其实了。

孝义宠物狗,孝义宠物店联系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水浒传》中的“孝义黑三郎”说的又是哪几个皇帝呢?

郓城县押司宋江出场时,书中是这样交代他的家庭情况的:“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 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

施耐庵写得十分清楚,宋江母亲早丧,高堂之上只有父亲宋太公。上面没有哥哥,下面有一个兄弟铁扇子宋清。因为面黑身矮,于家大孝、仗义疏财,便得绰号“孝义黑三郎”。宋江原本就没有哥哥,更没有姐姐,为何被写成三郎(宋三郎),得绰号“孝义黑三郎”呢?

这个疑问,施耐庵早就在“开篇引首”故事中做了回答。“开篇引首”是《水浒传》的总纲,梁山好汉就是因为这段故事而演绎的。书中写道:(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非常重要,是总纲中的总纲。仔细阅读,这其中少写了一个皇帝宋真宗。施耐庵少写一个皇帝,这样写有两层寓意。其一,是隐藏了“金匮之盟”。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宋太宗)百年之后,要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之后,再把皇位传回给太祖赵匡胤的儿子

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有宋真宗了。但是,赵光义却违背了母亲的盟约,把皇位传给自己的第三子宋真宗。违背母亲盟约,这就是大不孝,宋太宗、宋真宗都是“宋三郎”,做了皇帝就是“宋老大”,他们才是《水浒传》中真正的“孝义黑三郎”。

其二,隐藏的是两个以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的“三郎”,这其中,就有朱洪武的“孙立”。遗漏宋真宗,暗示了皇位直接传到了孙子手上,那就是朱洪武立孙子朱允炆做皇帝。

孝义名字的由来?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孝义市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置县的地方之一,早在春秋时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便在此设置了瓜衍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孝义今日的名字,得名于唐朝贞观年间,其由来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说到孝义的名字,就不得不说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据记载,古时,孝义当地有一个叫郑兴的男子。他自幼家贫,父亲去世后,终日勤劳耕作,侍奉母亲。

没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病倒了。虽然郑兴衣不解带地照看母亲,但母亲的病情却没有起色。一日,母亲突然说想吃碗肉丸汤。郑兴家贫,本来已经无米下锅,哪有钱买肉,于是他割下自己的身上的肉煮汤奉母。之后,郑兴“割股奉母”的孝道被人广为传颂。

贞观年间,由于县名重名的问题,太宗李世民将当时的永安县命名为孝义县。孝义得名距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

孝义二字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更好的,孝义以前叫永安,取长治久安之意。我们孝义市有两个典故,郑兴割股奉亲,此乃孝字的由来,义虎救樵,此乃义字的由来,李世民觉得此地民风淳朴,所以各取一字来命名孝义!

二十四孝之一郑兴割股救母是实传义虎救樵却为传说还有说义虎救瞎婆因一只虎饿极了瞎婆因鸡被虎吃了哭瞎了眼去山神庙求告说老虎是山神的狗,主人训斥狗,老虎把猎物半夜恐惊动村舍悄悄扔到瞎婆的门前村里人把瞎婆当神供养又使村里人有吃不完的肉,误认为是神赐,某一次村人发现是老虎送猎物,盖起了义虎庙,把瞎婆养老送终后,传遍四方。也有说吃了全家只剩老太婆坐在门前哭瞎了眼,感动天庭,让老虎养老送终半夜送猎物,作为孝子是真是***有义虎酒为据,反正喝上义虎酒讲义虎孝婆之事,众说纷耘。曾有郑兴村为县名为征孝义有中阳楼八卦推演,中阳县以楼为名,孝义由二者合称,县志有记载据说李世民贞观之治,重视二十四孝因此改名孝义,不过义字有保標立义旗走江湖之说,介孝多出只有李世民知道,后人多穿插附会,二十四孝之一是主要原因吧!

刚听到孝义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是跟人的品德孝道有关,后来经了解还真的是与之相关。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是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不离母亲半步。有天,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一千三百八十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这个形象与孝义的整体风格也是很匹配的,愿***都能尽孝道展示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