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理解《金刚经》中的“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是根本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应该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不是问题中出现的:人相,我相,众生见,寿者相。“我相”一定要放在第一的位置。这个次序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次序一乱,也就失去了《金刚经》的核心法义:破我相,破我执,达到转识为智,究竟涅槃的根本目的。
“我相”是根,其他三项是因“我相”的产生而产生。如果“我相”不生,也就不会产生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同时出现是整体。而不是单独有一个我相,单独有一个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比如我们常见的。爷爷带孙子出去玩,给孙子买了一件东西。爷爷会习惯的问一声,爷爷好不好?这时,爷爷心中就出现了爷爷好的"我相"。与好爷爷对立的,并促成有好爷爷的孙子的感受,就是"人相”。好爷爷是比较奶奶,外公外婆等其他人而说的,这就是"众生相”。这件事情还没完,等回到家,孙子把东西拿出来,给奶奶看,给其他人看,在爷爷心中,非常在乎别人对这件事情的评价。而且这种在意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时间的相续,就是“寿者相"。
再拿现在,正在回答这个问题来说。我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就是我相。读者,你现在正在看我回答的问题就是人相。还有其他的读者,其他的回答问题创作者,等等都是众生相。我肯定要持续的关注,这个回答的阅读量,评论等等。这就有了寿者相。
从另一个角度。读者你现在在看这篇回答,读者你就是我相。你在看这篇文字时。心中肯定有一个创作者我,这时的创作者我就是人相。你还会自然的把这篇创作跟其他的创作进行比较。这就有了众生相。你觉得这篇文章很烂,再也看不下去了,离开这篇文章,这个寿者相就结束了。如果觉得还可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时不时能够想起,这就是寿者相相续。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我相是根,因我相起而产生其他三相。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我相在这么重要,又是四相之根。为什么,佛祖在《金刚经》中,不只说我相,而还要说上其他三相呢?
这是因为我相、我执在我心中隐藏比较深。而人相,众生相是分别是境外缘,有这个境外缘,才能激活我相,加深加固我执。而寿者相,是没完没了的轮回。
这些都是有形有相的相,《金刚经》里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一切相都是***相,不要住相。住相是凡夫,不住相即佛。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心动百事有,心止万事无。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要做一个活死人,贪嗔痴是毒药,做到没有见闻觉知,才能证声闻缘觉。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是什么?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证四果阿罗汉。五浊恶世的众生有八苦,看破放下得解脱自在。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
楼主好!《金刚经》专讲“顿悟成佛”的般若法门,与言语和思维无关,你对这个佛教常识缺乏了解,才有此疑。其实,这是必须自问自答的话题,不能问外人。下面给你介绍五个悟此佛语的入门例子,供参考。
【1,《金刚经》语】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四句也是虚妄,你还问什么呢?
【2,《楞严经》语】
佛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四句也无义,你还问什么呢?
【3,《六祖坛经》语】
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故四句的真相与文字无关,你还问什么呢?谁又能真答你呢?
【4,《维摩诘经》语】
经说“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故四句是在“方便”你,还是在“缚”你,是先要搞明白的,别急着先问谁,先要问自己才对。
【5,古人的开悟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金刚经》里面所提到的(四相),既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是就不说那么复杂了。
既然说道(相),这个(相)就是有形体的东西。正所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正是众人执着的“相”才空生许多烦恼,如若知道眼前相,幻象、皆是因“因缘而生”,因“因缘所灭”那么我们就会生起智慧,破除“相”对我们困恼使我们内心产生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
如若我们利用智慧把我们修为境界提上去,你就会发现,“一切相”如刹那的烟火一般划过我们身边,而有智慧之人不为所动不为执着,而有些人却流连忘返痴迷于不得永恒的境遇。执着于“相”就会被境遇所转,永远不能能解脱。
这“四相”乃是坠落六道轮回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我们不修行,不精进,不破除我执那么在临终之时,又有无数无量的冤亲债主幻化成我们的亲朋好友把我们引入恶道不得解脱,所以我们平时要培养不被境所转的根基,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这四个应该是"我相"在前,后面依次是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也就是说每个生命心中都有一个坚固的"我",不可动摇,有了"我",就有"你"和"他",一切对立的概念都出来了。
然后认为"我"是"人",这就是人相,有了人相,接着就有了"这是狗"、"那是猫"等等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