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狗十三》吗?看懂了吗?你长大了吗?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剧讲的就是一种情怀,希望引起大家的感同身受,可能影片过于真实,导致很多弹幕都在骂父母、骂孩子,说孩子不听话耍脾气家长不负责任什么的,其实转念一想,父母有父母的难处,孩子也将一点点变成一个大人,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一点都不可悲,如果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像前半集里那样自私不懂事,那才叫可悲!
人之初性本恶,人必须学会成长,即使中国式教育有些偏激,可是这个剧里,女主的爸爸和爷爷奶奶已经对女主非常好了,说什么重男轻女我觉得太狭隘了。
电影《狗十三》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为什么爱狗的李玩,最终能够接受吃狗肉?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片,映射了大家青春,没有狗血,没有夸张,没有矫情。有的只是现实。最感动就是能够让你产生共鸣,然后感叹:这不就是曾经的我吗?
“曾经的我”在成长中走了吗?消失了吗?或许没有,他只不过被现实打败了,然后永远躺躲在了内心的某一处,没有机会在出来。
1.我认为名字第一层也是最主要的一层寓意,就是“狗失散”的谐音,这也应了电影贯穿始终的主线“狗,失散了”,“狗(玩),跟家庭失散了”,“狗(玩爸妈组成的家庭),失散了”,因为失散,狗可怜,玩可怜,玩爸可怜。
2.第二层也是最为深邃的一层寓意,是十三狗,小女孩十三岁了,却要像狗一样活着,丧失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和自由,只能摇尾迎合,想去看展览却陪酒,不能喝牛奶之前推掉奶奶递的之后却接过了高放递的,不能吃狗肉却吃下了叔叔特意点的,明明是“爱因斯坦”,却***装不认识,一层层地递进,玩在一步步地失去自己,十三岁就像***活着,反映了家庭关怀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有人会质疑,这怎么能像***的活着呢,她英语进步了,物理竞赛全省第一。像***活着,只是指的情商而非智商,就像玩一直重复的,平行宇宙,这是两条线,平行线;再者,像***活着也并非全是褒义或者全是贬义。
3.最后一层也是最为伤感的一层,狗的寿命一般12到18年,就像“玩”在最后***装不认识“爱因斯坦”一样,无论是从寿命上还是走失上,狗都有离去的一天,不能陪伴我们到永远,所以…她十三岁,已经活进了成人的世界里,值得我们深思。
4.附,狗13确实说明大家真的是脑洞大开,导演和编剧估计应该是没有想到过这一层,不过,我觉得他们一定会意外这个神奇的发现。
尘封5年终于上映,《狗十三》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大概你看完狗十三就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发觉可以怪责的人越来越少。理由很简单,***都有自己的难处,而你,不一定懂得他们的生活。
这就是电影所表达的,很真实
“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
“青春”
不是因为小景深下少年唇角那细碎的绒毛,也不是因为早恋有多难忘学习有多好,更不是因为被固化过的那些青春里的嘶吼,而是因为最迅疾汹涌独一无二的这场成长。
《狗十三》拆开来看,便是十三岁女孩和狗的故事。 它获得了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导演曹保平擅长偏现实主义的电影,《李米的猜想》和《光荣的愤怒》都取材于社会新闻。
这部电影的剧本由80后焦华静创作,她在其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通过那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普通女孩李玩把所有人成长的那阵痛描摹出来。
曹保平导演接受访问时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
女主角李玩由五年前还没有陷入“胡辣汤”***的张雪迎扮演,稚嫩而单纯,倔强又独立。
她像一个被父亲过早抛入成人世界的小孩,成人世界有偏见、有自私、有虚伪残忍、有自以为是,处处都是她孤立无援,痛苦迷茫的影子,于是她只能被迫把自己罩进大大的玻璃罩子,里边有一只叫***因斯坦的狗狗陪伴她。